Posts

影評|little amélie or the character of rain

Image
本篇有雷 ★★★★ ★ 這是一部在台中動畫影展看到的片,叫《小雨愛咪莉》,得過包括 Annie Awards 在內的國際獎項。整片節奏明快、沒有冷場,長度剛剛好,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動畫長片 故事主角是一個兩歲前都不說話的小女孩。但她不是沒想法,反而非常早熟,有很多對世界的提問,只是身邊沒有人真的聽進去。她覺得自己像個大人、像個神,但外界只把她當普通小孩對待。她不斷問:「為什麼男生節要掛鯉魚旗?」「為什麼人會死?」大人不是笑一笑就是輕描淡寫,她的問題就這樣被丟在空氣中 我很喜歡這樣的角色設定。她有點小怪、有點孤僻,但也真實得不得了 她和奶奶的關係很特別。奶奶願意聽她說話,陪她找螞蟻、觀察花園裡的細節,不會把她的好奇心當成麻煩。奶奶離開後,幫傭成為第二個真正看見她的人。不急著糾正,不用「妳還小不用懂」敷衍,而是用對等的方式和她對話。像她問鯉魚旗為什麼代表男生,幫傭就從文化象徵一路講到性別角色,這些細節超級溫柔 我特別喜歡這女孩的成長歷程。她一開始有點彆扭、有點任性,但不是壞脾氣,而是一種「世界都不在我的頻率上」的孤單。她其實很有邏輯、有想法,但太多人用社會化的標準在回應她,沒有人真的試著理解 所以她變得安靜、不主動,也不示弱。不是封閉,是她根本沒被邀請說話。直到奶奶跟幫傭用一種真正尊重的方式靠近她,她才慢慢願意相信:自己是可以被理解的 故事後段她經歷了一場意外,跌進水裡、昏迷,進入夢境般的片段,遇見奶奶。奶奶對她說:「妳還不該來這裡。」那場戲既詩意又靜謐,她像是在水裡重新梳理回憶,也重新看見自己曾被愛著、被聽見 所以不是突然懂事,而是在一次次失望、撞牆的過程中,才學會什麼是「珍惜」,珍惜那些留下來傾聽的人,也珍惜自己還願意敞開的心 然後她醒來。不只是身體醒了,而是心裡那個關著門的她,重新張開了眼睛 這部片從童年孤單走向被理解的過程,真的讓人很有感。主角的名字是 Amélie,日文翻成「小雨」,她就像一場細雨,靜靜觀察這個世界,在失落裡慢慢長出自己的根

影評|犬王

Image
本篇有雷喔 ★★★★☆ 看到湯淺政明+松本大洋這個組合沒有多想,就跑去電影院看了,真要說的話看預告片以為是一個比較黑暗的主題,看完之後覺得覺得蠻勵志的。故事是結合了日本古典文學,講在社會上很弱勢的兩個人相遇的故事,一個是因為詛咒生下來就長得像怪物的人,另一個則是小時候因為事故把眼睛弄瞎的人,兩人相遇一起成長、自我肯定的路程。 犬王因為父親的私心,把還沒出生的犬王賣給了惡魔,所以在出生後有著一個怪獸般的模樣,從小就是戴著面具並且跟著家裡的狗一起生活,出生在表演世家的他,並沒有因為這樣放棄他最喜歡的舞蹈,雖然父親沒有栽培他,他還是會偷看弟弟們的練習,自己付出更多倍的努力學習,每當他成長到另一個階段的時候,身體就會發生變化,一個部位一個部位的慢慢變回人形。 友魚是一個在偏鄉漁村長大的小孩,村里的人是以撿因戰爭沈船遺留在水底的寶物維生,一次來自政府的委託,他和爸爸踏出發尋找一件沉在海裡的兵器,找到後因為使用不當(?)造成拔出劍的爸爸當場死亡,友魚也被畫到眼睛所以失明。失明的他開始旅行,因緣際會成為了琵琶法師,像是說書人一樣工作的開始傳送當時政府的事蹟。直到遇到犬王後才開始說書他們和冤魂們的故事。 覺得蠻喜歡的一個部分是劇裡面貫穿元部的一個元素「名子」,犬王從小沒有名子,但心中一直有想要表演給大家看的報復,甚至已經想好藝名了;友魚則改了兩次名子,第一次是因為要入琵琶法師的師門,法師給他了一個新名子: 友一(類似法號),第二次則是遇到犬王之後他們單飛要有一個自己的門派,所以創立了一個以自己心名子的「友有座」的門派。最後因為政府因為覺得他們在散播對政府不利的故事,要封殺這個門派,以前的法師勸他對外說自己是友一,但友魚死之前都以自己的名子為榮。還有一個部分是友魚跟他死掉還沒生天的父親的一些小互動,父親在他要改名的時候時不時地跑出來,說: 改了名子就找不到你了,你就是村裡的友魚阿。覺得這個要素在表達主角對於自我認同的部分,隨著故事中的成長,越來越認同自我。 另一個覺得很酷的地方是,裡面用古典的元素去演奏類似70年代的搖滾樂! 猜有致敬 “Queen”和”Michael Jackson” 的多首歌,但是是用古代日本年代的那些元素去做演奏,舞台表現也是,用了古代器材表現出舞台聲光效果,因項很深刻的是他們在橋邊用一塊大布搭了個棚,然後用挖了鯨魚形狀的燈箱投影到布上,鯨魚還會隨著他們遮掉燈箱...

影評|龍與雀斑公主

Image
  有小雷在裡面,謹慎服用 ★★★★☆ 單就一部電影來說,是我喜歡的類型,導演在裡面有好好的包裝想傳達的寓意並且有好好地傳達出來。對我而言,一部好電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了,傳達一個好的能量給看的人,並帶著這個能量繼續的延續,再來 我才會看角色的表演、情感的刻畫以及娛樂性。但我必須老實說,我沒有很喜歡這次故事段落跟段落間的連貫,有時候真的會覺得轉得很硬,或是角色很容易就對事情妥協了,簡單來說就是事情進行得太順利了,"不過"如過這是一部TA在國(高)中學生以下的電影,我會說是一部成功的動畫電影,接下來我會在下面說明。 為什麼我會說是國(高)中以下呢? 其實是因為我拿自己當作標準,我高中左右開始看電影的時候,會特別開始注意劇情前後的連貫,以及用怎麼樣的方式敘事出來;如果拿寫文章做舉例,我會先看有沒有通順,在看寫的手法美不美/聰不聰明。在這個年紀之前我其實不太注意這些事的,所以我在想這些可能我覺得不順的地方,如果放在那個TA裡面說不定不會是巨大個問題,核心的寓意傳達到可能會大於這些。 另一方面,電影中的主角群也是落在學生年紀,並且有好好地刻畫出這個年紀特別會有的心境、以及同儕間的相處,不得不說這方面真的是刻畫得很好,在這個年紀大部分的人都會開始很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特別強化主角這方面的個性,讓看的人更能夠體會到在這之中的掙扎、面對自己懦弱的一面;這方面印象最深的就是主角一直唱歌唱不出來吧,一開始覺得自己不如校園中校花那樣的好,不只唱不出自己想唱的歌,反而還因為這樣對於在現實中唱歌有了陰影,但藉由虛擬的新身分能夠好好地唱出歌來了,後來因為要救一個人,不得不接露自己的真身,並用真身在大家面前唱歌。 "在一旁邊一直在默默努力的人,還是會有人看見他的帥氣。" 這是另一個我也很喜歡的地方。在學校中有個默默自己努力的划船社同學,因為他過於熱情地想要招收社員,大家都避而遠去,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他自己在練習,殊不知大家覺得要跟最帥的男生在一起的校花,都有默默地看到他的努力,並愛戀他很久了。 我覺得這部電影在講的這個議題是很好的,提醒大家現在在虛擬世界交流的時應該要用怎麼樣的一個心態去面對,畢竟這樣的應對跟從前的相處模式有很巨大的不同了,而且以後的人遇到這樣的狀況只會越來越多。不過在電影的敘事上感覺還是用傳統的敘事方式,這邊的傳統是指說,用比較以往的...

講座筆記|設計思維

方序中 在製作一個專案時,我會想著這個專案的個性,用最能表現出它個性的方式來做設計。 Ex: 北流: 音樂- 活潑、金馬: 電影- 浪漫、金曲: 看的見的音樂- 節奏感的傳遞。 討論之前會先想像客戶的需求是甚麼,在溝通/提問的過程觀察每個細節,發覺客戶的痛點、需求 字體很重要: 「改字」是附加個性和需求,但要避免畫蛇添足、「造字」就是圖像化,讓視覺變得更多元 如何在設計中成長: 多看 ->多想 ->多做 為公部門做案子,不只是讓更多人看到,也是練習在讓在大眾都看懂的條件下構思設計、美感的可能性 現在找答案的過程太簡短,如果能再發想階段(找尋答案的過程中)發掘更多的可能會是很好的。切記要享受過程、享受失敗 勇敢的提案,不要限制每個案子發揮的極限。 提案會提,三款方向:  1. 客戶期待的樣子 2. 設計師聽完需求思考過的 3. 天馬行空,一想不到 大膽許願(假設),想跟誰合作、想要用什麼手法創作 時間: 70%想像整理,30%電腦前製作 廖小子 未來設計會更重視個人的素質、創意和美感 不好辨識的曖昧邏輯,是現代非常有趣的技法。設計有著不好辨識的外型,但只會出現在特定地方,讓不好辨識可以很快地跟特定之物產生聯想。 找到設計的限制同時,自由也就會出現 敏捷式開發。從草稿開始就密集的跟客戶討論,先求有再求好,有東西就先給客戶看,有了回饋在繼續開發。減少後期修改的機會,換句話說就是在可接受損失的範圍內和客戶密集的溝通。 與客戶膠著狀態如何應對? 從談判中觀察你和客戶在哪些區域可以妥協,從中找到平衡共識 (原:觀察甚麼時候客戶比你敢,甚麼時候你比客戶敢)。如果還膠著就在花多一點時間想,如果客戶都不怕等了你幹嘛怕等 1. 認真告入別人的底線,甚麼時候要有回饋,並說明後果.。這些在合約裡面要說清楚,修改次數,幾天要有回饋等等 2. 如果是畫面上的膠著,透過更仔細的對談來討論出修改方向。可以提出接下來畫面會怎麼修改,並讓客戶理解 簡報就像是一場秀,要把作品可以帶出的感動傳達給客戶,在簡報的時候是要人看著講話的你,不是簡報。 現在處於一個反應的時代,要點在於你能不能回應於快速變遷的時代。盡情的對於當下的時代/世界做出反應,並表現出來。 不要失去初衷,永遠記得設計帶給你的東西。不一定要做設計,但一定要找到一個自己喜歡做的事,並持續對世界保持好奇的態度。 劉耕名 一個字...